2/17/2008

雪人與里爾克

     這畢竟是婷婷人生的第一場雪呀。而且她也是我們當中唯一一個,心裡還沒有標準化的雪人形象。

     1902年底,在歐洲大陸各地流轉著的郵件當中,有一封信是寄給詩人里爾克的。寄信人里爾克並不認識,不過他算是里爾克的學弟,正在里爾克待過的寄宿學校裡就讀。可能也遭遇著少年的心情。

     幾個星期後里爾克寄出了回信,比他當初收到的信還長好幾倍。接下來的六年內,里爾克持續回信給這個少年,也就是後來公開出版的十封《給年輕詩人的書簡》(Letters to a Young Poet)。

     第一次讀《給年輕詩人的書簡》,我誤把它們看作一位年長的(至少是中年以後的)、閱歷世故的詩人,給少年的智慧的建議,關於孤獨,愛情,及寫作種種。因為是過來人了,所以可以指出少年將要、或正在經歷的事。後來才發現,並不是這樣。1903,里爾克寄出第一封回信時,也不過二十八歲。這一封信寄出自巴黎,里爾克剛在前一年夏天來到這個花花城市,去寫一本關於雕刻家羅丹的書。他受了羅丹的刺激反思自己的創作,他常為健康狀況所苦。換句話說,里爾克並不是以一個睿智老人的身分,來回答少年的提問的。他自己也還在探尋,在經歷世界,在遭遇巴黎,在找自己創作的路口。這十封給年輕詩人的書簡,原來是一個先行的旅人,給後人留下的記號呀。他一路撥開茂林樹葉,在樹幹上留下的刀痕,新鮮到冒著樹皮纖維切口的水氣。

     了解到這個發言位置之後,再重讀這十封書簡,才覺得更明白一些。或者說,是恍然大悟,並且不斷這裡那裡地、在書頁裡找到一名二十八歲旅人的新鮮的刀痕。書簡裡給年輕詩人的建議,同時也是他自我投射的理想,在孤寂的旅途中說給自己聽的話。例如論到愛情與婚姻時,他說,再沒有其他人類經驗的領域,比愛情更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保命發明,船和救生圈之類,來防止我們在其中滅頂了;他說社會給愛情附加了簡單的形式,廉價、安全、確定,符合公共趣味的。這樣的鋒利,原來是旅人正在開路,原來是他厭煩於眼前社會的俗套如莽林般阻礙行路,在衝撞,在批判,用敘述與詮釋開出一條路來。

     上海今年是多年未曾有過的冷冬,雪在地面上積了薄薄的一層。丹丹蒐集了整個小區的積雪,為她未滿一歲的小女兒婷婷堆了一個雪人。是按照在圖畫書、耶誕卡裡學習來的雪人標準造型堆的,圍了紅圍巾,插了一小截紅蘿蔔鼻子。但是因為積雪量並不多,雪人又小又瘦,下半身還構不成圓球,嚴格說來只是個塔狀的梯形,上面頂著一個圓雪球當頭。比起來,丹丹抱在懷裡、白胖胖圓滾滾的婷婷還更像雪人哩。不過這畢竟是婷婷人生的第一場雪呀。而且她也是我們當中唯一一個,心裡還沒有標準化的雪人形象,就直接經驗到真實的雪的人。不知道她的潛意識裡會不會留下「雪人應該是瘦小的」的反標準化雪人記憶,此後一輩子都覺得胖雪人很刺眼?

     不過那畢竟是她的媽媽在上海多年不遇的大雪之冬,苦心蒐集積雪以便可以依照視覺習慣創造出來的一個雪人,形式簡單而符合公共趣味。但我想即使是二十八歲的里爾克,也不忍心苛責的。就讓長大後的婷婷,再自行出發去遭遇習俗、真實,去發現雪人的樣子吧。
 
 
三少四壯集 0802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