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朋友當中有小孩的不多。少數有孩子的,每次帶孩子出來,就受到我們這些單身叔叔阿姨們對小孩的高度注意,好像孩子是大家的公有財產似的。雖說這些單身人士(包括我自己在內)也挺關心孩子的,不能說是沒有愛心,不過畢竟沒有經歷過小孩對父母的長期馴養,大概只能玩票性質地當個十五分鐘的保母。十五分鐘保母是有特徵的。你在一群圍著小孩逗的人當中可以很快辨識出這種十五分鐘保母。她們對小孩可沒什麼深思熟慮的教育理念,在小孩面前自己都還很像小孩,忍不住要淘氣。這淘氣又因為他們與小孩之間實際的年齡級距,而產生各種大人VS.小孩的趣味點。對剛開始學講話的小孩,教他們兒童不宜的詞語(我的一個男性朋友不知為何堅持要教別人的兩歲兒子說「爽歪歪」)。或(既是嚴肅又是好玩地)對小孩說起大道理。最近韻如的五歲兒子就受到某位阿姨這樣的教育:「大人有很多種。有一種是外表長成了大人,內心還是小孩子。所以你不用煩惱,即使長大還是可以保持現在這個樣子。」
因為這樣的緣故,我開始覺得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有點令人擔心啊。他們在這些十五分鐘保母的圍繞下長大,大概不是絕頂聰明(提早看穿了我們這些大人);就是完全混淆吧(搞不清楚大人到底說真的還是說假的啊)。這都是因為十五分鐘保母們的教育方針所賜。(我懷疑我那些有孩子的朋友們,會不會一回家就急著給孩子反洗腦啊。「千萬不要聽那個寫小說的阿姨的話喔!她是寫小說的嘛!」)說不定我們是向小孩子說著各種,希望能從比我們更大的大人那裡聽到的話。
我從朋友口中聽說了這麼件真人實事,美國某個主題樂園發生過的案例。一個負責裝成米老鼠還是唐老鴨之類卡通角色的員工,因為累了,躲到角落把頭套拿下來休息一會。不巧被一個小孩子看到。這小孩當場竟被嚇哭了。案子上了法院,主題樂園被判賠償高額的金錢,彌補小孩及其家長的精神損失。
這案子聽來有點匪夷所思。那個小孩子到底受了什麼損失呢?他其實是發現了原來米老鼠不是米老鼠。米老鼠的頭可以拿下來,裡面是一個疲倦的,被頭套悶熱得直喘氣的成年人。那張笑嘻嘻的塑料臉是假的,像一層糖果紙那樣被剝開,裡頭是一個為工作而勞苦的人。是這樣的嗎?這就是他的損失嗎?發現了世界為了取悅他,而隱藏著些什麼(那他實在不該哭,而該好好把握時間。再長大一點,世界根本就也懶得取悅他了)。發現他不過是跟著米老鼠轉過一個角落,到了無人的地方,剛剛那個友善、溫馴的世界,就轉瞬瓦解消失,進行了無情的自我揭露。
我們這些十五分鐘保母比主題樂園誠實得多,不怕在小孩子面前露出「其實我們也搞不清楚」的表情。或者說我們的大人塑料臉從來就製作得不夠精良,以致於裝也裝不來。我們其實滿想跟小孩一起拆穿些什麼,這個世界的包裝紙、不實際的謊言。有時候會碰到那種很有學問的小孩,指出老師教他認的的植物,或是書上的科學小知識,我們也會聽得很認真:原來是這樣啊…原來楊桃樹會開粉紅色的花,我還以為楊桃是長在地上的咧…。
孩子的爸媽們則是,自從有了孩子就進化到另一個層次了。我朋友拿出他兒子喜歡的糖,卻不直接給他,而是遞給我:「妳給他吃,他會跟妳好。」他在教我怎樣跟他的兒子玩呢。我忽然覺得我也成了他的小孩。他教育他的兒子,也順便教育著我。我對著他兒子遞出那顆糖果,像是被爸媽哄騙著拿一根草去餵山羊。而且老實說我還真喜歡他兒子期待地靠過來,看著我(手中的糖),伸出小手(我碰到了呢!暖呼呼的),害羞而友善地看了我一眼(我可能也是以同樣的表情看著他吧),然後,緩慢而試探地,乃至終於像是與我達成了某種默契似地,將那顆糖接了過去。
換句話說,朋友升級變成爸媽,並不表示同輩的我們就跟著他們一起長大。而是我們更加地變成小孩子了。我們看著他們的孩子,彷彿這個我們不大理解的世界裡的另一件不大理解的事。我們開始試探這件不理解的事,想要跟它玩。不小心把小孩弄哭時就緊張地把他塞回給爸媽。我們注意地看著他說出或做出種種極其天真,卻也具有意想不到的智慧的事。我們其實還滿感謝這些帶小孩出來的朋友。讓小孩充當幾個小時的公共財。為我們進行一次機會教育。讓我們看清自己其實還多麼長不大。
他們讓自己充分地成了爸媽,好讓我們還繼續地像個小孩。
5/27/2004
十五分鐘保母